-INFORMATION SHARING-
資訊分享
那些你不知道的失智症者心事
「醫師,最近媽媽食慾不好都不吃東西」
「醫師,爸爸最近體重一直下降,因為他都不配合吃飯」...
許多來到診所的失智症家屬,都有相似的困擾,家屬不吃飯或是吃飯的意願低,導致身體變差,體重變輕,卻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進食其實是一種複雜的行為,包含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、聽覺和視覺的感官經驗,然而,失智症會改變人的感知能力,進而改變和食物間的關係,讓失智症者對吃飯的感覺產生變化。
在失智症者的眼中,許多顏色是難以辨識的,特別是相似顏色的食物及碗盤,會讓他們找不到食物的位置,或是對不準食物,而將食物撥到碗盤之外,餐具的使用(刀、筷子等)也會變得困難,另外,咀嚼和吞嚥的退化及活動量的下降,都會讓他們對於吃飯的意願減低,還有失智症會讓他們對於飢餓和飽足感的感覺喪失,讓吃飯的意義產生變化。
雖然退化無法改變,但我們可以從環境和方法著手,如:選擇色彩鮮明且深一點的碗盤盛裝食物,並改成用湯匙,讓眼睛和手更容易反應,另外,可以選擇相對軟或流質的食材進行烹飪或是將食物切成小塊,幫助失智症者容易攝入食物,並可以使用少量多餐方式,讓他想吃時再吃飯。
失智症會改變患者的味覺,同樣的東西,味道吃起來可能不如以往美味,關於食物的記憶,也會產生變化,所以以前喜歡的東西,會逐漸變得無感,胃口也會變差,這時候一味地餵食或是指責為什麼不吃飯,並不是個好主意。
雖然失智症者會忘記很多事,但自己的偏好並不會因為失智而消失,所以在吃的方面,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,可以在能力範圍內尊重他們的想法和偏好,給予選擇的權力,如:給2-3種食物讓他們選擇要吃什麼,也可以讓他們協助備餐,如:排碗盤、攪拌、挑菜等,讓失智症者有參與感及成就感,使他們對「吃飯」這件事有正面的經驗連結。
失智症者不想吃飯/吃不下的原因有很多,不要先認為是他們不願意配合,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,並靜下心來找可能的原因,一起尋求解決方法。
「我聞到好香的味道,你是不是煮了...」
「這個味道我以前好像聞過...」
人們對於氣味的感知,存在一定的認知和記憶,因此嗅覺可以幫助我們連結過去經驗及情緒記憶。據研究指出:利用嗅覺刺激,可以比單純的口語,更有效幫助輕度失智症患者喚起記憶,且有機會改善他們的負面情緒。
但是隨著失智症狀的加重,失智症者可能會出現嗅幻覺,而且通常是不好聞的味道,在幻覺發生的當下,他們會相信這是真實發生的,所以不要一直否定他的感覺是假的,可以和他一起想辦法解決,如:用喜歡的味道做芳香劑、轉移他的注意力、先離開難聞味道的現場,並觀察發生的時機(是否身體不舒服、心情不好、肚子餓...),也許可以幫助降低幻覺發生的頻率。
有部分失智症者會出現幻聽、對聲音會變得敏感等,聽覺放大或是過敏的現象,對聲音的耐受度變低,一般常見的聲音都可能成為困擾,這些聲音會讓他們產生焦慮、恐懼或憤怒的反應,嚴重時甚至會出手攻擊。
有些學者認為聽覺過敏是動物在未知環境、無法確認自身的安全時,自然出現的反應,危險因子越多,則敏感的狀況會更嚴重,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從環境改變下手,讓失智症者覺得自己身在安全的地方,減少過度的知覺刺激,也許可以改善聽覺過敏的問題。
失智症的視覺問題包含年齡造成的退化,以及失智症造成的大腦影像解讀障礙。相近色彩的地面會讓他們無法分辨邊界且辨識距離的能力也會減退,造成走路和上下樓梯的困難度上升;而帶有花色及圖形複雜的東西容易造成視覺幻象,感覺頭眼昏花、或看到像怪物扭動一般的畫面。
建議失智症者家中照明可選用白色燈光,確保環境明亮,地板選用霧面不反光且防滑材質,樓梯邊界可貼亮色系反光條,選用素色地毯。
#一起關心失智症
#失智症者心事
在診所裡常會觀察到,失智症長輩即使在坐或躺著的狀況下,仍很喜歡牽著、扶著家人或是護理師、志工的手,他們會握的緊緊的,不想放開。因為觸覺是人類認識及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,是一種動物的本能,失智症者可以藉由觸摸達到直覺式的安全感,特別是當他們語言能力減退時,觸覺接觸就是和照顧者及社會的有意義的交流。
許多實驗論文也證明,按摩(可配合精油或音樂),能顯著減少失智症者的躁動行為、攻擊行為、壓力和焦慮症狀,且效果可持需1-2週。在按摩(觸覺接觸)的過程中,也能給予失智症者更多的陪伴和情感交流,能夠溫柔的引導他們回到現實。
確診失智症後,影響的不只患者本人,還有他周圍人的人生。
雖然失智症的資訊越來越被人熟知,但真正診斷出失智症後,常常會發現我們還是不夠了解,不論在照護上或是相處上,結果就是在毫無準備下,開啟了照顧者的旅程。
從一些研究和在診所觀察到的狀況來看,沒有準備下的家屬所受的衝擊和失落感,會嚴重打擊家庭的功能,他們需要比較多的時間接受和磨合,但若能在照護需求出現前,和家屬一起討論對照護的期待和方式,提前做好規劃,即使仍有磨合的過程,但對未來照護會更有方向,且有助於照護品質。
失智症的照護方式會因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、病程、照顧者的習慣而不同,相同的是:要考慮「全人」照護觀點,將失智症者的生理(疼痛或疾病)、心理(情緒和個性)及社會(人際互動)層面都納入考量,而不僅僅將他「失智」身分放在第一且唯一的位置。
在確診失智症後,許多的照顧者因為擔心失智症者發生危險,就給予他們各式的限制或將所有的事情都幫他們做好,但是當他們能做能思考的事情越少,對於他們的認知及自我認同是不利的,所以比起完全的限制,在安全的範圍內,讓他們自己動手做會更好(如:讓他們自己拿湯匙吃飯、自己洗臉、協助穿衣褲、幫忙挑菜等),能讓他們對自己產生正向的肯定,對於延緩認知退化及維持能力有所幫助。
與失智症者相處時,照顧者不要把自己的角色設定在「完全的照顧」上,這樣會給自己設下很多限制和規則,常常聽到照顧者說:「我要照顧好他(失智症者),所以我應該/必須幫他把這些事情做好」「他做得太慢了又不安全,我幫他做就好」...不僅讓失智症者失去動手的的機會,也讓照顧者自己承受巨大的壓力。
照顧者應學會適時的放手、等待,給失智症者多一些機會和時間,少用負面詞語溝通,有時候當個單純的陪伴者就很好,讓兩者間是雙向的互動(陪伴),而不只是單向的給予(照顧)。
失智症者也有社交的需求,雖然他們的社交能力逐漸退化,但是好的人際互動對他們而言是有正向效益的,除了可以減少孤獨感、提升自我認同,並有助延緩他們身心和認知功能的快速退化。建議照顧者可以依照失智症者的能力和興趣,鼓勵並協助安排他們參與社交活動,如:
- 宗教集會:若失智症者有宗教信仰,可以鼓勵他們參與定期聚會,活動中教友們的互相關心、一起朗讀宗教經點,對他們的身心都有所助益。
- 病友團體活動:家屬可以和失智症者一起參加病友會活動,失智症者可以和其他年紀相仿或相同診斷的病友互動,家屬也可以和其他照顧者經驗交流,促進雙方身心健康。
- 日照中心:屬於長照的「照顧及專業服務領域」。中心會提供基本照顧,也會安排豐富的課程,失智症者在日照中心既能維持社交功能,也能幫助減輕家屬的照顧壓力。
失智症者的語言溝通和接收能力會隨病程逐漸下降,照顧者可能會因此覺得失智症者聽不懂、沒有辦法對談,就放棄與他們溝通,但是失智症者的記憶、認知、語言雖然會持續退化,但他們對於情緒的感受,和曾經建立起的身體記憶並不會輕易遺忘。
部分研究也指出,人類在溝通時,除了單純言語內容外,身體語言/手勢動作及語氣也扮演重要角色,所以在和失智者溝通時,注意眼神接觸及非言語的線索(手勢、身體語言、物品、動作示範等),並使用友善的語氣,盡量簡化語句,耐心等候失智者的反應,讓溝通不再局限於語句。
失智症者可能同時具有其他疾病,他們常無法清楚的描述自己的不適,也可能是受傷後又忘記或忽略了,所以從蛛絲馬跡中發現問題的偵探能力就很重要。
如果發現失智症者突然躁動不安、發燒、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、大聲呻吟、幻覺、手腳無力、腹瀉嘔吐、體重持續減輕等,異於平常的行為或症狀出現,請多留心他們的身體狀況,不要覺得「他又開始鬧了!」「他偶爾就會突然這樣,不用理他啦」「他就生病(失智症),這樣正常」...,錯過他們發出的訊息。
早點發現他們的不適、早點處理,避免疾病惡化,除了讓失智症者可以生活的舒服,也能減少照顧者後續的照護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