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INFORMATION SHARING-
資訊分享
認識功能醫學
功能醫學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保健醫學,其融合「分子醫學」與「營養醫學」,強調人體為了適應內外在環境的變化,體內各器官系統需要隨時作出有效且適當的應變。
現行的醫療主要以不同器官科別分工,找出致病的原因,許多急症問題都可獲得解決,但可能無法恢復或維持各個器官系統之間的功能平衡,所以在控制慢性病症狀、獲得舒緩等方面,通常無法像處理急症狀況一次根除。
功能醫學則深入探討慢性病的失能機制,並提出預防或逆轉這些病痛的治療模式。其理論主張疾病並非全由基因決定,可以藉由行為和環境的改變,刺激生理機能反應,改變健康狀態。
功能醫學認為「疾病」,源於人體的生理功能失調,造成生理功能失調的原因繁多,所以治療方式也不相同。因此即使診斷為相同疾病,每一個患者間的狀況也都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
慢性病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,需要長期管理,藥物只能治療症狀,而無法治療根本原因,因此服用再多的藥物,仍無法完全治癒慢性病,甚至可能因為藥物的過量使用,而使身體障礙加劇,面對這樣的健康問題模式轉變,雖然預期壽命增加,但生活品質卻愈來愈受限。
功能醫學的目的是希望打破舊有醫療體系的模式,以體內系統為出發點,建立一套新的體系,去理解身體運作方式,並按照個人的基因結構、環境、生活方式、飲食,量身訂做療程,打造個人專屬的健康模式。
傳統上,自律神經系統被視為可以「自主」調節內臟器官的功能,如:心律、呼吸、消化、性慾、生殖等。舊有的「壓力或放鬆理論」認為自律神經有兩大迴路:交感神經迴路及副交感神經迴路,在面對威脅和壓力之中,交感神經系統會啟動,反之,在放鬆狀態下則是副交感神經系統會啟動,且與迷走神經功能有關聯,而在此理論中,認為迷走神經僅有一條路徑。
而在「多重迷走神經理論」中提出:迷走神經有兩條不同功能的分支,且起源自不同位置,因此,若要完整呈現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,應該要了解迷走神經腹側分支(放鬆和社會性參與的正面狀態)、迷走神經背側分支(運作減緩、停止和抑鬱行為)、脊隨交感神經鏈(戰或逃反應),其反映自律神經不只我們原先認知的調節內臟器官功能,也和情緒行為有關。
當這些迴路間的作用無法因應身體狀況調節,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協調的症狀,又稱為自律神經失調。
多重迷走神經理論中的「迷走」代表迷走神經,它是人體最長的腦神經,連結許多器官。它所傳遞的資訊會以兩種方向遊走,80%由身體傳至腦,20%由腦傳至身體。
迷走神經腹側分支及背側分支由位置區分,橫膈以下是迷走神經背側分支,負責調節消化系統健康,在一般的情況下,迷走神經背側分支會讓我們處於無意識連結的靜止狀態,減少或不去感受周遭,進入無感受或不存在的境界。
橫膈以上是迷走神經腹側分支,是共同調節及自我調節的地方,在迷走神經腹側分支活化的狀態下,我們會感覺到放鬆,可以理解焦慮並尋求幫助或支持,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我、他人、世界甚至靈魂的連結上,是幸福的狀態。
在感受迷走神經路徑時,先將一隻手放在顱骨,另一隻手放在心臟上,想像迷走神經腹側分支路徑,感受兩手之間移動的能量,體會調節和連結這個系統的能力。接著,將放在顱骨手移至腦幹上(頭頸交界),另一隻手放在至於腹部上,想像移動在迷走神經背側分支路經間的能量。
用「心」體會系統的運作方式及路徑間的能量移動,透過自我感受的過程,放鬆身心;讓意識自然的在狀態間遊走,與身體連結和溝通,並可試著將這些抽象感覺具象化,感受眼前的景色,反思景象的代表意義。
學習傾聽自律神經傳遞的訊息,了解它的系統運作,可以從中感覺身體的經驗,重新找回身體的主導權,而不會被動的受負面情緒或想法牽制,失去與身體連結及反思的能力。
練習傾聽
先停下手上的所有工作,將一隻手放在心臟上感覺心跳,另一隻手可以放在胸口、腹部,側邊肋骨、後背或鼻子下方,感覺呼吸,傾聽內在聲音,調節這些自主節律,專注在每一個心跳、呼吸中,讓自律神經引導我們照到適合自己的調節方式,及神經塑性做法。
放鬆自律神經的動作可以增加流入腦幹的血液量,對於迷走神經腹側分支及腦神經都有益處。而迷走神經腹側分支功能良好時,人體可以維持在比較健康的狀態。
在進行自律神經放鬆動作前,可以先觀察記錄自己不舒服的症狀,比較動作後的差異性,並將重點鎖定在對自己正向的變化上,這對身心腦健康和韌性都有幫助。
放鬆動作
(不熟悉動作時,建議在躺姿下進行)
1 放鬆身心,調整到最舒服的位置
2 雙手十指交扣,放在後腦勺,用手感覺頭顱,也讓頭感受手(若覺得雙手交扣於頭有困難,也可使用單手觸摸後腦勺,但要確保手完整觸碰雙邊後顱骨)
3 頭部不動,只動眼睛,看向右側盡頭,維持姿勢,直到出現:吞嚥、打呵欠或嘆息(此為自律神經系統放鬆的徵兆)
4 將眼睛視線回到正前方,此時頭部及手依然保持不動
5 頭部不動,眼睛看向左側盡頭,直到出現:吞嚥、打呵欠或嘆息
6 將眼睛視線回到正前方,動作完成
動作可重複數次,依個人感受而定
動作完成後,將手鬆開,活動肩頸,感受身體變化
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目的是確保生存。
生活中的人、事、物和過去經驗都會提供自律神經系統線索,可能是危險的線索或安全的線索,試著感受這些線索帶給我們的感覺和身體反應,追蹤這些內在變化,了解自身狀態。接著將注意力轉移到環境中,感受環境線索,找出能幫助我們停留在規律裡、身心受到滋養的事物,以及和他人互動中的訊息。
最後回想生命中有相同感覺的時刻,尋找之間的相似線索並做經驗連結,以獲得新資訊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模式。
探索自律神經系統能量互動的情況,可以想像是一顆洋蔥:正中心是迷走神經背側分支,是自律神經系統故事的開始,再向外是交感神經,最外層是迷走神經腹側分支,可控制內層圓圈。
想像自己的迷走神經腹側分支像擁抱一樣,用溫暖而柔和方式,環抱著交感和迷走神經背側分支系統並將能量傳遞,知道自己處於安全且規律的腹側狀態,感受系統的平衡。也可試著將能量分享給他人,可以從擁抱或握手嘗試,找出自己傳遞能量的方式,感受自己的變化,並請接受能量者分享感受,找尋共同調節的連結方式。
定點理論認為,人體有自己的調節系統 - 自律神經和賀爾蒙,可以幫助體重調節,若這兩者失調,就會導致食慾變化,可能造成肥胖。
調整自律神經和賀爾蒙以控制食慾,可以從營養、習慣和心理三方面下手:
營養方面 - 均衡飲食,攝取多樣營養素:偏頗的飲食習慣,易攝取單一種營養素而缺乏其他種類,導致體內賀爾蒙的製造或是神經傳遞物等物質的生成元素不足,打亂身體平衡。
心理方面 - 減輕壓力,身心平衡:人在壓力下,會製造腎上腺皮質醇,長期的高濃度,會讓內臟脂肪增加,造成肥胖。
習慣方面 - 充足睡眠,細嚼慢嚥:睡眠不足會讓瘦體素減少,飢餓素上升;吃飯太快,會不小心吃進過多熱量,且難以產生飽足感。
自律神經會幫助人體維持生理功能,但若失去平衡,就會造成身體的許多不舒服感。
如何簡單就讓大腦及自律神經補充營養,可以從日常飲食下手:
- 均衡飲食:可多食用深色蔬菜、水果、香料(香菜、大蒜、薑、九層塔)、全穀類(無麩質)、堅果種子等,這些食材含有多種營養素,對於維持自律神經平衡有所幫助。
- 補充微量元素、抗氧化營養素:維生素A, C, E、穀胱甘肽、硫化物、硒等,可以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。
- 減少攝入咖啡因:過多的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,讓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,可能導致焦慮、緊張。(建議每日攝取的咖啡因不要超過300毫克)
- 減少食用甜食、油炸物、醃漬物、酒精、加工食品:高油、高甜、重鹹的食物和食品添加物會增加身體負擔,容易產生壓力和情緒波動,破壞自律神經平衡。
自律神經失調(自主神經功能障礙)也可能會造成腸胃問題,如:消化不良、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腸胃蠕動異常、便意頻繁、排氣、便祕等症狀,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的形式都不太相同。
容易腹脹、腹瀉、排氣者,可以參考低FODMAP(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e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)飲食。此飲食方式是由澳洲Monash大學研究團隊提出,會限制對可發酵碳水化合物(寡醣、雙醣、單醣及多元醇)的食用,但因這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,所以最好和醫師討論後再做攝取量調整。
低FODMAP食物
- 水果:藍莓、哈密瓜、草莓、葡萄、奇異果、檸檬、橘子、鳳梨...
- 蔬菜:高麗菜、紅蘿蔔、櫛瓜、大番茄、竹筍、芹菜、紅椒、黃瓜...
- 乳製品:燕麥奶、杏仁奶、米漿、切達乾酪
- 蛋白質:牛肉、雞肉、羊肉 、豬肉、魚、蛋...
- 全榖雜糧類:米、燕麥、地瓜、南瓜、馬鈴薯、藜麥、無麩質麵包...
- 堅果種子類:花生、杏仁、夏威夷果、芝麻、南瓜子、核桃...